简单介绍几种秋冬季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防控要点: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潜伏期为4~21天,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主要症状:
乙脑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较高,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治疗原则:
乙脑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重点需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能提高易感者的免疫力,是预防这种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2.做好对猪、马等牲畜的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圈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3.灭蚊、防蚊。
4.强身健体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5.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要让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种病的预防措施,及时发现患者,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乙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二)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症状:
麻疹从暴露的潜伏期到前驱症状出现,主要是卡他症状持续平均2~4天。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治疗原则:
感染麻疹后应隔离治疗。麻疹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在8月龄、18~24月龄各接种1剂含麻疹成分疫苗,未感染过麻疹、且既往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或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的其他人群,推荐接种1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
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
(1)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3) 保持双手清洁,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
(4) 彻底清洁麻疹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
(5) 患者在出疹后的4日内不应上学或上班,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无免疫力的人群。
(三)甲肝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甲肝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甲肝病毒igm抗体呈阳性者)。粪-口途径是甲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
主要症状:
甲肝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如巩膜、皮肤和尿发黄。无症状感染者常见。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
治疗原则:
甲肝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对症治疗,适当休息。
预防措施:
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儿童在18月龄接种1剂甲肝减毒活疫苗;或在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甲肝灭活疫苗。此外,甲肝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采取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如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等。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损害。多见于儿童,疱疹呈现全身性分布。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孕妇患水痘时可感染胎儿,形成先天性水痘综合征。
主要症状:
水痘发病较急,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即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的发疹情况。皮疹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分布呈向心性,以发际、胸背较多,四肢面部较少,手掌足底偶见。
治疗原则:
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治疗原则主要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对重症水痘患者则采取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支持。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
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
(1) 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童及孕妇接触病人;
(2) 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接触患者后彻底洗手。
(五)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很急,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
主要症状:
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咳嗽、喷嚏、流涕、鼻塞。有的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治疗原则:
流感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老年和儿童患者。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严重患者如严重肺炎,呼吸极度困难,高烧不退等,需住院治疗。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此外,还可以利用中药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措施。
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3) 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
(4) 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5) 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尽量居家休息。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多发,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7岁儿童病死率较高。流脑重症病例可在24小时内死亡,幸存者中仍有10%~20%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历史上我国流脑病例以a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近年来流脑病例中c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部分地区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流行优势菌群,少数地区检出w135群、x群脑膜炎奈瑟菌。
主要症状:
流脑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斑)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残留有听觉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原则:
流脑病人就地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随访观察。脑膜炎奈瑟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等均敏感,可根据来自病人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及早的诊断、严密的病情观察是本病治疗的基础。
预防措施:
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含相应菌群成分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只能预防相应菌群的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如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只能预防a群流脑。
儿童在6~18月龄接种2剂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且间隔≥3个月;儿童在3岁和6岁各接种1剂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且间隔≥3年,接种第1剂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第2剂间隔≥1年。
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
(1) 对密切接触者及早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
(2) 个人要做好防护,托幼机构、学校、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